打响2020年合资淘汰 ,东风雷诺解体,没能逃过7年之痒
- 时间:
- 浏览:0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析一下“打响2020年合资淘汰 ,东风雷诺解体,没能逃过7年之痒”的优缺点。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吧。
文章目录列表:
打响2020年合资淘汰 ,东风雷诺解体,没能逃过7年之痒
不得不承认,持续的车市寒冬及疫情影响对车企的伤害已经从刚开始的工厂停工停产、一季度的销量腰斩,转向了品牌解体,而这次中招的是仅成立7年的东风雷诺。尽管此前有关雷诺将对其在中国合资公司资产进行评估,并探讨关闭工厂以控制成本的说法被雷诺中国官方证实为错误信息,但据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最新发布的公告显示,东风汽车与法国雷诺拟将对东风雷诺进行重组,法国雷诺拟将其持有的东风雷诺50%股权转让给东风汽车,东风雷诺停止雷诺品牌相关业务活动,目前双方已经达成了初步意向,并签署了不具备约束力的备忘录。
据消息人士称,与东风汽车达成一致后,雷诺集团将撤离东风雷诺,撤出传统燃油乘用车市场,东风汽车将接管东风雷诺,并对业务进行重组升级。这意味着从2013年开始破土动工、2016年 国产车型上市、2017年实现经营性盈利,随后遭遇不断下滑后,成立七年时间的东风雷诺正式解体。
东风雷诺的历史就此终结,但并不代表雷诺像铃木一样退出了中国市场,目前华晨雷诺、江铃雷诺等项目还在有序推进,雷诺日产联盟与东风成立的易捷特新能源也在正常运行。此外,东风和雷诺集团还将在发动机方面进行合作,东风仍有柴油发动机的生产权;雷诺也将继续通过现有经销商网络及东风日产经销商网络为国内30万雷诺车主提供售后服务。
生在中国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且竞争激烈的时期,东风雷诺赶上了好时期,但也饱受压力。自2018年上半年开始,国内SUV市场红海开始缓慢下滑,此时科雷嘉、科雷傲两个国产车型上市仅2年,东风雷诺仅享受了中国市场2017年一年的红利期。
除市场下滑因素外,东风雷诺的产品也出现了断档,2016年国产科雷嘉、科雷傲上市后,直到2019年下半年雷诺才再次迎来新车型雷诺E诺和科雷缤,产品间整整间隔了3年时间,这样的产品空档期对东风雷诺而言无疑是致命的。此外,品牌 度、 也是限制东风雷诺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近年来日系、德系、美系等合资品牌以及自主品牌纷纷大力发展时,一向小众的法系和雷诺混得并不好,普通消费者对品牌的接受和认可程度也不高。
销量方面的表现更为直观,据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东风雷诺的销量仅1.86万辆,同比下滑62.87%,从2016年国产车型上市至2019年4年时间里,东风雷诺累计销量约17万辆左右,年均销量不足5万辆。而据雷诺公布的全球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雷诺全球销售量375万辆,其中东风雷诺的贡献不足2万辆,从销量来说,东风雷诺的退出并不会对雷诺产生多大的市场影响。
此次双方“分手”,法国雷诺有效缩减了集团成本,并通过跟东风汽车的股权交割得到了一大笔现金,在当下的国内市场乃至全球汽车市场紧张的局势下,法国雷诺缩减成本、获取现金的做法无疑是赢了。
但东风汽车从此次的“分手”中又得到了什么呢?除了付出高昂的“分手费”得到股权外,此前的生产工厂东风汽车并没有选择关闭,在当下疫情严重,终端需求较低的情况下,东风汽车的工厂产出完全是供大于需,这对东风汽车的良性发展是否健康呢?东风雷诺多出来的生产线会给哪个品牌来消化?
在整个东风系中,除了东风日产和东风本田两家合资品牌在顽强支撑外,像雪铁龙、标致、英菲尼迪、纳智捷品牌的国内市场表现更是一个比一个疲软,再加上东风汽车本身拥有的启辰、风神等五个自主品牌,坐拥8个合资、5个自主合计13个品牌的东风汽车,尽管在2019年以360.9万辆的销量成为上汽之后的第二大汽车集团,但其未来的表现实在是让人担心。
当然,东风汽车方面对车主权益的保障、对工厂的不关闭做法以及对工厂员工妥善安置的主动兜底做法,还是展现出了在此特殊时期东风汽车作为大型国企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在当下国内汽车市场乃至全球汽车市场都面临较大压力的时刻,东风汽车和法国雷诺的解体对双方而言都是向好的,雷诺缩减了成本、得到了现金流,东风汽车也修剪了枝杈、优化了集团结构,轻装上阵,只是东风雷诺留下的生产线如何消化,对东风汽车而言仍需时间慢慢弥补。
写在最后:从铃木退市、DS品牌转嫁宝能等合资品牌的接连表现,再到此次东风雷诺的解体,国内汽车市场中的合资品牌同样在经历着阵痛。面临残酷的市场法则,下一个中招的合资品牌或许也不会太久,是将宝压在国产的林肯、存在感一向不足的讴歌,还是命运多舛的广汽菲克?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命运之手仍将在合资品牌市场大开杀戒。
温馨提示?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来源网络,归原作者所有。关注车市风云,传递汽车文化,更多精彩内容请查看国内最具 的自媒体:车市速递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合资车企利润的下滑,也导致了它们为上市公司所贡献的利润下滑。其中,上汽集团在2020年上半年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投资收益40.5亿元,同比下降66.5%;东风集团上半年年从合资公司取得的利润则从去年的67.85亿元下降至32.24亿元,同比减少了35.61亿元;广汽集团的合营企业与联营企业利润份额则约为39.87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8.79亿元;长安 汽车 上半年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则为-5.28亿元。
2020年上半年上市车企及主要合资企业业绩情况
对于合资公司净利润下滑的原因,大部分车企在财报中都解释“主要是受到今年上半年疫情导致市场整体需求下滑的影响”。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市场销售787.25万辆,同比下滑22.4%。在这之中,德系、日系、美系、韩系和法系乘用车分别销售196.79万辆、186.27万辆、73.42万辆、32.88万辆和2.48万辆,与上年同期相比,德系和日系乘用车销量同比降幅均低于行业,美系、韩系和法系同比降幅均超过20%。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净利润下滑的合资企业中,有些还出现了严重亏损的情况。这说明,大环境已然不是直接导致合资车企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这或从侧面意味着,“利润奶牛”已不再是合资品牌的特有标签。
从“利润奶牛”到业绩“拖油瓶”
在统计范围内,今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亏损的合资公司共4家。其中,上汽通用五菱亏损6.3亿,下滑幅度远高于行业至175%,也因此成为上汽合资板块中 一家亏损公司。上汽通用五菱的亏损主要是单车利率低、盈利能力弱所致,财报信息显示,上汽通用五菱每卖一辆车就要承担约1184元的亏损,而其在今年上半年销量为53.1万辆。为此,在2018年底,上汽通用五菱曾计划进行战略调整,投资约115亿元在2018年-2020年间去实现产品、品牌和技术的升级。
除上汽通用五菱外,广汽三菱、长安福特以及广汽菲克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其中,广汽三菱净利润亏损了13.2亿元,下滑幅度高达235.1%,与日系三巨头丰田、本田与日产之间有着明显差距。
广汽三菱的亏损主要是因其自身产品结构单一,从而导致销量乏力,品牌被边缘化。相关信息显示,目前广汽三菱的销量依赖欧蓝德一款车型,属于典型的单条腿走路的车企,而欧蓝德目前已接近产品生命末期,竞争力大不如前。体现在销量上,今年1-7月,广汽三菱累计销售34679辆,与去年同期74113辆相比,暴跌53.2%。由于销量的下滑,此前三菱在中期发展规划中表示,未来将以东南亚为核心市场,辐射大洋洲、中东等重点市场。因此,外界甚至猜测,未来广汽三菱或将像长安铃木和东风雷诺那样断腕退出中国市场。
曾经长安 汽车 的“利润奶牛”长安福特,以及广汽集团的“增长引擎”广汽菲克则因为产品自身口碑的原因,在华表现从风光走向低迷。具体来看,2016年是长安福特的“高光时刻”,销量为95.75万辆,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长安福特销量下滑幅度超过六成,2017年销量下降到82.8万辆,2018年销量下跌至37.78万辆。
在对上市公司的利润贡献上,2016年长安福特净利润达到181.7亿元,这一年,持有长安福特50%股权的长安 汽车 净利润为102.9亿元,长安福特的净利润占到长安 汽车 净利润的88%。2017年,长安福特净利润与营收继续上升,分别为121.7亿元和1060.2亿元。
但到了2018年,长安福特亏损8.0亿元,营收为497.5亿元,而这也导致了长安 汽车 整体业绩的下滑,当年长安 汽车 实现营业收入约663亿元,同比下降17.14%;实现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约6.8亿元,同比下降90.46%。今年上半年,长安福特净利润为-11.40亿元,亏损幅度较去年(-7.77亿元)进一步扩大。
广汽菲克的“起落”时间点与长安福特有些类似。其从2015年国产自由光开始,经历了一段高光时刻,2016年其创下近18万辆的高销量,实现260%的增长;2017年全年销量达到22.23万台,同比增长23.6%;但2018年广汽菲克停止了高增长,全年销量下滑至12.5万辆,同比下滑幅度达40%;今年上半年,广汽菲克实现净利润-13.2亿,同比减少47.1%。
盈利能力走下坡路
除了上述4家亏损的合资车企,今年上半年另外一些合资车企虽然仍在盈利并且对上市公司贡献了大额利润,但它们的盈利能力已开始大打折扣。
例如,被誉为上汽集团“三驾马车”(上汽通用五菱、上汽大众与上汽通用)中上汽大众与上汽通用,为上汽集团所贡献的净利润分别为69亿元、17.8亿元,同比下滑30%与75%。其中,上汽大众一直是对上汽集团利润贡献最大的子品牌,但今年上半年上汽大众却因为帕萨特碰撞成绩不佳影响了品牌口碑和企业声誉,以及斯柯达品牌被市场边缘化等原因,出现了销量的持续下滑。而上汽通用则是因为近几年“以价换量”的市场战略,导致别克、雪佛兰和凯迪拉克三 之间形成内耗,从而致使品牌溢价下滑与市场竞争力下降。
曾经将“日系车”作为重要利润支柱的广汽集团,在今年上半年也面临着广汽本田净利润同比下滑的压力。报告期内,广汽本田为广汽集团提供了36.3亿元的净利润,同比下滑16.7%;而长安 汽车 盈利的合资公司长安马自达上半年实现净利润6.59亿元,同比下滑24.6%。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合资板块亏损严重,长安 汽车 在今年上半年还将长安标致雪铁龙 汽车 有限公司50%的股权出售,该交易增加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4亿元。
东风集团虽并未在财报中公布具体合资公司贡献的净利润,但其也在财报中提到了关于合资板块利润的下滑。其中,东风 汽车 有限公司利润同比下降16.74亿元,东风本田利润同比下降9.67亿元。另外,东风集团从联营企业获得的利润大幅减少,其中投资PSA集团收益减少13.13亿元。
当然,也不是所有合资公司净利润都出现了下滑。例如,广汽丰田与广汽本田就谱写了一曲广汽集团利润的“冰与火之歌”。报告期内,广汽丰田贡献给广汽集团的净利润为56.4亿元,实现了同比23%的增长,与广汽本田的同比下滑形成了反差。
华晨中国则在营业收入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净利润却不降反升,这主要得益于其合资公司——华晨宝马的利润贡献。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华晨宝马对华晨中国贡献的未经审核净利润达到43.83亿元,比去年同期的35.52亿元增长23.4%。得益于高额利润,宝马集团还宣布将在2022年以3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87.5亿元)收购华晨宝马部分股权,将持股比例从50%提升至75%。
这与另一家豪华车企奔驰在华的情况有些类似。今年上半年北京 汽车 虽未公布北京奔驰具体利润,但其在上半年营收为749.2亿元,占北京 汽车 总收入的96.23%,成为了 营收大头。但北京奔驰的毛利率由去年上半年的28.3%下降至今年的26.5%。因此也有消息表示,戴姆勒准备重新启动与北汽关于增持北京奔驰股权的谈判,计划将其在北京奔驰的股比从49%提升至65%。
行业分析认为,未来随着股比限制的进一步放开,中国上市公司或将在类似于奔驰、宝马这种强势外资品牌身上获取的利润进一步减少。另一方面,从当下来看,由于合资车企本身盈利能力的下滑,这或将倒逼那些利润倚重于合资公司的集团去发力自主业务板块,以让自己在市场有立足之地。
好了,关于“打响2020年合资淘汰第一枪,东风雷诺解体,没能逃过7年之痒”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打响2020年合资淘汰第一枪,东风雷诺解体,没能逃过7年之痒”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