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和“新势力”车企合作,华为到底在下什么“大棋”?
- 时间:
- 浏览:0
对于不断和“新势力”车企合作,华为到底在下什么“大棋”?的问题,我有一些经验和见解,同时也了解到一些专业知识。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文章目录列表:
不断和“新势力”车企合作,华为到底在下什么“大棋”?
“消费级电子产品的诸多波折,让华为不得已选择切入智能电动 汽车 赛道”。
这句听起来有些不太情愿,甚至有些命运所然意味在内的总结,便是早些时候“余大嘴”上任华为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BU CEO为华为卖车给出的理由和铺垫。
那么,这句话的可信度究竟有多少呢?
相信但凡是 汽车 圈内人士心里都有杆秤,毕竟早在2019年,华为X-Labs中有智能 汽车 的项目就已经是业界公知的秘密。
起于何时其实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时至今日,华为在 汽车 供应链中已经有了Tier1的姿态,尤其是在造车新势力圈中尤为如此。
那么,华为一而再再而三地和新势力车企合作,它到底要干什么?
对于华为想要干什么这个答案,可能上汽最有话语权。
前段时间上汽掌舵人陈虹在股东大会上对华为的态度相信多数人已经有所耳闻,拒绝华为为上汽的躯体注入“灵魂”的论调颇有震惊四座的效果。
实际上,除去某些“看热闹不嫌事大”媒体的断章取义,其实比较轻松地能够得出陈虹给出的“上汽很难接受单一一家供应商提供的整体解决方案”的真实含义。
根据华为目前已经拿到手的项目,稍作总结便可以将其大致归为两种:
种是零部件产品和服务。内核主要是华为的DriveONE产品,包括驱动电机、减速器以及对应的电机控制器,另外对车载互联也是如此,从HiCar硬件到5G通讯模块均有覆盖。
第二种便是 化的打包服务,范围涵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云等 。
打个比方,例如ADAS辅助驾驶解决方案,除去各大车企都在集中攻关的智能控制算法之外,还有麒麟990A处理芯片、激光雷达以及对应的鸿蒙OS底层软件。
对于 种,大多数车企都能接受,毕竟,如果没有华为,部分零部件也需要找供应商供货,上汽也在此类范畴与华为有所合作。
而第二种似乎就没那么友好,在接受之后,车企能做的似乎只剩下简单的集成和组装工作。
如此确实能降低产品的开发成本,但如此一来,“灵魂”确实让华为抓在了手里,利润被华为占去倒是其次,似乎华为的生产节奏和态度,便成为摆在车企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如此一来,上汽的态度似乎就是情理之中的了。
当然,作为国内四大 汽车 集团之一,上汽有资本也有底气拒绝华为自立门户,建立自己在电驱动和智能网联上的技术核心并不是难以逾越的鸿沟,但另外一些车企可能并不这么看。
在现在的华为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BU中,塞力斯和北汽极狐是当前已经经营有一段时间的客户。
其中,塞力斯与华为合作模式贴近于上文中的 种模式,入驻华为专卖店卖车是后话。
而极狐由于麦格纳本身有驱动系统方面的技术积累,所以选择的是第二种合作模式。
这两家企业与华为合作的原因也很好理解,那便是:背后的市场压力不允许它们有充分的时间去做技术开发和验证,直接拿来用,要比自己干成功可能性更大一些。
当然,结果对这两家车企来说也是喜人的。塞力斯 5在2020年全年销量 732台,2021年前三个月总量保持在150台。
在牵手华为之后,首月便有3000台的订单,虽说产品的交付还要看产能,但起码已经完成了质的飞跃。
而极狐这边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观望,搭载华为方案的αS HI版在今年年底才能上市,但从热度上来看,也要比之前有过显著拔高。
除去这两个新势力品牌之外,广汽埃安也开始了与华为的合作,合作模式大抵是在广汽GEP3.0 上植入华为CCA架构,不过,双方各投入百人的开发团队更像是一种“联姻”的方案。
在合同落定之后,广汽股价上涨逾8%,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投资人和股民对其未来走向的看好。
而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上汽大众与华为的合作仅仅是围绕开发过程中的仿真和数据 展开,并不直接关系到产品量产,由此来看,大众对华为的态度,也是相对慎重的。
看过各家车企对华为的态度以及现有的合作成果之后,华为在 汽车 领域摆的一盘大棋已经清晰明朗。
最容易理解的是打入车端产品供应链,其擅长的车载 娱乐 为主,电驱动为次。
不管是塞力斯 5还是北汽极狐αS HI版均是如此,通过量产的车型完成对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当然,这对大批量量产车规级产品的华为以及习惯多家配套供应商的车企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稍次一级的是华为与广汽的合作模式,意味着技术的外放和联合工程开发。
与AVL、FEV等技术服务公司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华为把专注放在了其擅长的智能网联领域,将其在移动设备上积累的优势在 汽车 领域链接流通,扩大版图。
而最后一种则是对设计工具的渗透,在上汽大众合作项目中已经有所体现。
意料之中的是,无论是 处理芯片还是如鸿蒙OS的底层服务软件,华为依仗的仍然是从消费级电子产品中创下的技术池。
比起前两种模式,这种模式更像是一锤子买卖,但在树立品牌高度和技术形象上,显然是有利无弊的。
写在最后
华为的异军突起大概率需要归功于多行业融合的时代风口,IoT、5G通讯、鸿蒙OS、海思麒麟等成为其在车企立足的 。在确立自身的优势之后,其实很容易就能得出将移动设备与 汽车 领域相连接的发展思路,事实上,华为也正在这条路上快步向前。而在华为确立了自己的轨迹之后,压力自然来到了车企这边,广汽和北汽恰逢其时的想搭上华为这趟快车,再看被“众嘲”的上汽,出发点则是不想被供应商所拿捏。但是,真正的裁判员是市场,风险始终存在,到底谁走对了,还有待时间见证!
伴随着汽车不断电动化的趋势、国际原油价的漂浮不定以及国内个别城市的机动车限购政策,让新能源车型在近几年的销量逐年递增。尤其在新能源SUV市场,各 竞争激烈,因为消费者已不再像过去一样只关注车辆的基础性能,对于车辆整体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空间、舒适、智能和豪华这四大因素都影响着消费的购车决策。
所以一辆可以满足全家人出行的车已经成为 购车需求,而6座SUV车型更是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说到这儿不得不提的就是来自HUAWEI问界家族的问界M7,它在拥有6座大空间的同时,还加持了被行业内评为“天花板”级别的鸿蒙智能座舱,而且增程式的驱动形式还是其另一大亮点,满油满电下1000km+的续航里程打破了长久伴随着新能源车型里程焦虑的这一痛点。
2022年作为HUAWEI问界品牌的入市元年,在过去的一年中完成了超过7.5万辆的销量成绩,远超新势力三巨头“蔚小理”曾经在入世元年时的销量总和,可见HUAWEI问界家族的产品力深受用户认可。问界M7作为目前家族的 车型,它的目标就是为了满足家庭和商务用户对于高品质出行的追求,它也因此获得了“宜商宜家”的称号,并且在华为的深度赋能下让问界M7在当下的智能浪潮中获得了全新的舒适驾乘体验。
众所周知,作为SUV车型空间的表现是决定舒适出行的基本条件之一,虽然7座SUV能满足家庭用户出行所需,但是在实际用车中第二、三排乘客的舒适性大打折扣,而且第三排“小板凳”的乘坐感受与极低的满员乘坐率是众多7座SUV车型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HUAWEI问界M7长宽高分别为5020x1945x1775mm,轴距2820mm,采用布局更合理体验更舒适的三排六座空间设计,依托于横置高集成度的 一增程器动力总成,在L113的设计理念下做到了以更少的“公摊” 获得更大的空间,同时还对座舱内空间进行了合理布置以及空间的针对性优化设计,让前、中、后排整体空间之和达到了2605mm,真正地把更多的空间留给消费者。
问界M7为了开创SUV第二排空间舒适性新时代,还搭载了业界首创的商用零重力座椅。展开来讲,零重力座椅结合了人体骨骼学,并且通过骨肌动力学模型仿真测试及动静态座椅舒适性实验,结论得出大腿与躯干夹角113°时,是最适合人体的舒适性曲线。在113°的座椅姿态下用户的身心可以得 放松,释放压力与疲惫,让人感觉就像漂浮在水面或云端而无压迫感,享受 舒适,同时2张恰好尺寸的独立座椅互不干扰,方便3排人员进出。之所以问界M7能获得拥有着“随心驾驭的家庭之选和 舒适的商务之作”双重身份,第二排的零重力座椅 是功不可没的。
在当下的智能时代,人们都会高度依赖智能手机,毕竟现在的一部手机已经可以照顾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那么在出行方面,车辆的车机系统同样直接影响着在日常用车过程中的便利性,尽管说目前的购车群体日趋年轻化,但是一款好用的车机更应该的是可以覆盖全年龄段的用户。
所以这时候问界M7的优势就尽显无遗了,作为在华为赋能下打造的高端智慧汽车,车机方面在行业内属于 阵营般的存在,搭载最新的HarmonyOS智能座舱延续了HarmonyOS在移动终端上“天生流畅”的 性能和流畅体验,应用市场自带30+ 应用,覆盖音视 游戏等多品类头部 ,用户能轻松拥有更自然的人车交互体验、更丰富的数字内容资源、更便捷的跨设备连接和操控能力。全车同样拥有四音区语音识别,并且支持方言识别。而且在经过OTA升级后增添超级桌面功能,将手机端界面直接投至车内大屏,,在车机端即可操作手机上经常高 使用的 ,彻底告别手机支架,大屏幕视野也让出行更加便捷安全。
而整车性能方面,问界M7搭载HUAWEI DriveONE纯电驱增程 ,1.5T四缸增程器在油电混合动力领域处于 地位,拥有行业 的15:1最高压缩比和业内 的3.13kW·h/L的最大发电效率。在满油满电的情况下,问界M7可实现CLTC工况续航1220公里,CLTC工况纯电续航230公里。双永磁同步电机组成的双电机四驱方案让问界M7拥有媲美跑车的加速体验,综合最大输出功率330kW,最大扭矩660N·m,百公里加速可达4.8s。
尽管说增程式混动技术很早就已经诞生,但说它是一个落后的技术 是片面之词,因为发明的时间并不是判断一项技术是否先进或落后的标准,只要是好用且符合大环境和需求的就是好技术。
客观来讲,就目前国内新能源车型的环境,增程式混动技术是当下最适合的新能源模式。首先,目前国内的充电配套设备仍然不够完善,还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成本去建设,并且像在国内长江以北的地区,受季节影响,冷暖交替都会影响电池的活性,所以纯电车型里程焦虑这一弊端永远不会消失。而纯燃油车型由于国际原油价格局势动荡不堪,导致国内油价漂浮不定,同时燃油车的油耗同样也受季节和驾驶习惯的影响,毕竟在日常的用车成本都是消费者最切身的利益。
HUAWEI问界M7 230公里的纯电续航完全可以满足在城市内日常通勤的续航需求,在纯电模式下的短途驾驶可以享受到纯电车型带来静谧舒适和比燃油车更畅快的加速体验,如果安装家用充电桩后,可以享受到纯电车型一样的便利性。在需要长途奔波时,在增程器的加持下可切换燃油模式不用再为里程焦虑而担心,同时低油耗的表现可以有效帮助用户控制用车本,相较于传统燃油车真正做到“多一倍性能少一半油耗”。
总的来看,问界M7的综合产品力将HUAWEI问界一直宣传“始终从用户出发”的品牌理念演绎得淋漓尽致。在鸿蒙智能座舱、豪华配置和舒适大空间三方层加持下,让它成功胜任生活中出行管家的这一角色,无论是商务出行还是家庭出游,在华为赋能下的问界M7都可以游刃有余地从容应对,而增程式的强大心脏更是让它摆脱了新能源车型固有的里程短、充电慢等一系列标签。所以问界M7将车与生活很好地融合的在了一起,或许在未来它还将成为舒适智慧出行的新标杆。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聚焦汽车界,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好了,今天关于“不断和“新势力”车企合作,华为到底在下什么“大棋”?”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不断和“新势力”车企合作,华为到底在下什么“大棋”?”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