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今年港股最大IPO失色背后的资本运作问题

  • 时间:
  • 浏览:0

下来,我将为大家解答有关中概股双重上市还是二次上市?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现在,我们就开始探讨一下中概股双重上市还是二次上市?的话题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中概股双重上市还是二次上市?

2.能还佛门一个清净之地吗?

中概股双重上市还是二次上市?那个好

中概股回归港股的操作时间变得相当紧迫的当下,多数创投机构对中概股回归港股方式的选择显得相对宽容。那么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一下股票的相关知识,我们一起看看吧!

双重上市还是二次上市?那个好

月26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已授权集团管理层向香港联合交易所提交申请,将新增香港为主要上市地。在香港联交所完成审核程序后,阿里巴巴将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及纽约证券交易所两地双重主要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与近期流行的“二次上市”不同,阿里巴巴此次选择了双重上市。

具体而言,双重上市主要是指中概股在美股与港股市场分别完成IPO流程并发行新股融资,但通常情况下,两者股票无法相互流通且存在一定幅度的价差。相比而言,二次上市则指中概股在美股、港股两地上市相同类型的股票,并通过国际托管行和证券经纪商实现股份跨市场流通,且中概股在美股、港股两地的市值几乎相同,不存在所谓的价差。

记者发现,今年以来,选择双重上市方式登陆港股的中概股日益增多,包括知乎、名创优品、涂鸦智能等。

“相比中概股在二次上市过程只能抛售少量存量股票寻求融资,双重上市则可以令中概股发行新股实现更高额度募资以助力业务发展,这是不少中概股特别看重的。”一位国内大型创投机构合伙人向记者透露。目前,他们正与多家中概股磋商回归港股的具体方式。

在他看来,无论是二次上市,还是双重上市,只要他们能尽早回归港股以规避美股强制性退市风险,他们都会支持中概股管理层的最终决定。究其原因,一旦因美国证监会(SEC)政策原因导致中概股被强制退市,众多创投机构的项目退出又将遭遇新的波折,且不利于PE基金产品到期清算。

记者多方了解到,也有不少创投机构希望生物医药、电商、新经济、人工智能领域的大型中概股能选择双重上市,因为他们更希望双重上市能令企业估值得到明显回升,以便他们实现更高的项目退出回报。

创投扶持中概股回归港股征途

数据显示,在2021年6月前,绝大多数中概股主要选择二次上市与私有化再上市方式回归港股。

尤其在2019年前,私有化再上市一度成为中概股回归港股的最主流方式。

“当时众多创投机构参与中概股私有化再赴港上市,主要是基于估值套利的考量。”一位熟悉中概股回归港股历程的创投机构投资总监向记者透露。当时不少中概股受到财务质疑而估值大跌,令企业管理层决定先私有化再赴港上市。创投机构看好这些中概股在港股市场的估值将大幅高于美股市场,纷纷出资帮助部分中概股完成私有化,再择机赴港上市。

但在他看来,私有化再赴港上市的具体操作,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一是中概股的海外股东是否愿意以较低价格出售股票,需要各方长时间的沟通磋商,未必能在短时间达成协议,导致私有化进程被大幅延后;二是即便完成私有化,企业要赴港上市还需重新走完IPO审核流程,导致相关资本运作相当复杂繁琐。

2020年起,随着SEC出台政策导致中概股强制退市风险增加,二次上市俨然成为众多中概股回归港股规避强制退市风险的首选。

尤其在香港金融监管部门持续放宽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的准入门槛后,越来越多中概股开始借道二次上市,寻求快速登陆港股市场。

港交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约30只中概股以不同形式回归港股,其中,有17只中概股选择“二次上市”方式,占据半壁江山。

多位创投机构人士指出,尽管二次上市的操作流程相对快速,但由于其港股估值与美股估值保持一致,令中概股依然没有明显扭转估值偏低的窘境。

中信建投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期间,受中美关系、中概股审计监管与退市风波的影响,逾280只中概股市值从峰值2.8万亿美元大跌至1.4万亿美元,缩水一半,其中,不少业绩 的中概股股价大跌逾60%,令中概股估值普遍被低估。

上述创投机构投资总监向记者透露,受此影响,目前他们的多只中概股项目普遍面临退出亏损或微利状况,很大幅度拖累整个PE基金产品的实际投资回报,若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善,他们将面临LP流失问题。

这无形间驱动某些创投机构转而支持中概股选择双重上市方式回归港股,希望双重上市的“同股不同价”特点,能够提升企业估值,助力上市公司选择企业估值更高的资本市场实现项目退出。

“更重要的是,由于选择双重上市的中概股更有机会纳入港股通,创投机构还希望相关中概股能尽早纳入港股通,令股票交易活跃度与估值进一步提升,给他们带来更好的项目退出环境与更高的投资回报。”一位香港私募基金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这也是创投机构的“最后博弈”——若双重上市令企业估值回升,助力他们实现更高的项目退出回报,他们就有底气邀请众多LP们继续追加投资。毕竟,在高通胀与全球央行大幅收紧货币政策导致经济衰退风险加大的大环境下,LP们更看重创投机构能否在某些特定困难阶段通过良好的资本运作,令项目退出达到预期高回报。

记者多方了解到,在去年底港交所发布《优化海外发行人上市制度的咨询总结》,为中概股双重上市“铺平道路”后,今年还会有更多中概股选择双重上市回归港股,令二次上市与双重上市呈现“齐头并进”态势。

双重上市能否带来项目退出高回报?

一位国内大型PE基金管理合伙人向记者坦言,要说服中概股选择双重上市方式回归港股,并非易事。究其原因,是双重上市需要中概股再度走完IPO流程,导致其回归港股的时间与流程被大幅拉长。

“尤其在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大导致资本投资偏好减弱的情况下,不少中概股还担心双重上市未必能实现企业融资与估值回升目标,不如先选择二次上市解决强制退市风险。”他告诉记者。

记者多方了解到,多数创投机构对中概股回归港股方式的选择,显得相对宽容。毕竟,中概股回归港股的操作时间正变得相当紧迫。尤其在美国参众两院正通过法案——“将中概股退市观察期从3年缩短至2年”后,越来越多中概股与创投机构开始担忧美国SEC或在明年3月起正式启动中概股强制退市程序,倒逼他们希望能在年底前实现回归港股计划。

但是,无论是双重上市,还是二次上市,实际操作难度都不小。

一位刚完成赴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财务总监向记者透露,在二次上市申请期间,香港相关部门的审核要求也相当严格,主要聚焦中概股的运营合规性、信息披露完善度与业务模式可持续性等。

在他看来,尽管二次上市的操作时间比双重上市略短,但两者均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挑战,就是如何吸引更多香港本土投资机构投资入股,进一步优化公司股东结构。

“以往中概股在美股上市时,股东方主要以欧美投资机构为主,如今中概股回归港股,势必需吸引更多亚太地区机构投资者入股,形成更强的业务协同效应,共同做大做强企业在亚太地区的业务规模。”这位中概股财务总监直言。但这意味着中概股需向更多香港当地投资者披露更详尽的业务发展规划与最新经营状况,从而吸引他们的投资目光。

记者获悉,这也是不少创投机构有意推动生物医药、电商、新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大型中概股双重上市的另一大考量,他们希望中概股的IPO募资路演,能吸引更多香港当地投资机构关注到企业,既能给企业创造更强业务协同效应,又能盘活股票交易活跃度与估值,助力他们获取更高的项目退出回报。

不过,尽管创投机构正持续推动中概股尽早回归港股,但已实现港股美股两地上市的中概股占比不高。数据显示,相比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总数(逾250家),目前成功登陆港股的中概股约在30家,意味着多数中概股仍然面临日益严峻的美股退市风险,且创投机构的项目退出烦恼同样“居高不下”。

一位国内大型创投机构副总裁向记者透露,目前创投机构正期待香港相关部门能进一步放宽中概股回归港股的准入门槛,令更多中概股成功规避强制退市风险。一旦中概股未能化解上述风险,创投机构只有两条路选择,一是赶在中概股强制退市前,不计成本地减持股票实现项目亏损退出,二是努力寻求产业资本对中概股实现私有化,令创投机构借机完成项目退出,但这意味着创投机构同样得牺牲不小的投资回报。

双重上市还是二次上市?那个好相关文章:

★阿里申请香港纽约双重主要上市有何深意?

★申请香港纽约双重上市阿里背后有什么原因

能还佛门一个清净之地吗?

主要有:

在纽约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主要有:中国石油601857、中国石化600028、华能国际600011、吉林化工000618、上海石化600688、中国铝业601600,广深铁路601333、兖州煤业600188、东方航空600115、南方航空600029。中国电信00728、中国网通08071、阿里巴巴BABA、智联招聘ZPIN、聚美优品JME、中国移动00941、新东方EDU、中国人寿601628。在纳斯达克市场上市的公司主要有新浪网SINA、盛大网络SNDA、空中网Kz、前程无忧JOBS、金融界JRJC、携程网TCOM、亚信科技01675、掌上灵通LTON、UT斯达康UTSl,九城关贸NINE、第九城市NCTY、北京科兴SVA、汽车系统CAAS、创梦天地DSKY,途牛网TOUR、搜狐SOHU、网易NTES。

港股上市流程

北京11月24日电 试想一下,你在公园悠闲散步,突然一条放生的蛇夺路而出,吓得你大惊失色,仓皇跑路;

或者假设你在某个崇山峻岭之下,想上个山礼神拜佛,却发现进山就要好几张毛爷爷,而烧一炷香要花费一沓……

这些并非虚构妄言,而是常能见诸媒体的报道。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有打着宗教名义大肆敛财事情发生,本该清净、自然的修心之所变得有些乌烟瘴气、一地鸡毛。人们普遍认为,寺庙宫观的商业化到了必须整治的时候了。

这也是为什么,昨天的这条新闻一出来就被广泛转载,引起网上的一片叫好之声。

宗教局、中宣部等12部门近日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佛教道教领域日益凸显的商业化问题,提出了10条具体的治理措施。

乱象

这10条措施是为对近年来佛教道教多个商业化 问题的回应,如商业资本大肆介入佛道教,非宗教组织或个人借宗教牟利,烧香、放生无度,部分出家人道风不振等。

最大的问题莫过于“搭宗教台、唱经济戏”,地方以发展旅游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为由,将名山古寺“圈”入文化旅游景点。这便有了大肆兴建庙宇宫观、大型露天宗教造像,全力推进“名山”旅游上市等乱象。

今年年中一篇报道称,依赖四大佛教名山的旅游文化企业有望齐聚股票市场,峨眉山和九华山已经登陆,普陀山正在冲刺IPO,五台山正摩拳擦掌。

而今夏火了的奶奶庙,则将一种利益分配机制展现得淋漓尽致——村民承包,村委会、原始股东、二次承包人环环相扣,将朴素的宗教信仰异化为叮叮当当的金元声音。

违法放生造成外来物种入侵、放生利益链、天价头香、各类开光更是屡见不鲜。

《意见》就是对准了这些乱象,开出了“药方”:

经营上不准商业资本进入,组织和个人不得投资承包佛教道教场所和露天大型宗教塑像,禁止将佛教道教活动场所作为企业资产打包上市或进行资本运作;

严禁胁迫、利诱群众烧高香、抽签卜卦,不得炒作售卖“头香”“头钟”,严禁利用放生活动开展商业性经营,佛教道教界以外的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佛教道教名义开展放生;

各级党政干部不得支持参与“宗教搭台、经济唱戏”,严禁党政机关和工作人员从宗教事务中谋取利益,坚决惩治腐败。

厘清

说完了“不可以”,我们再来说说“可以”。

事实上,无论是今年年中公布的修订版《宗教事务条例》(下称《条例》),还是《意见》,都给了佛道教场所经营划定了“广阔天地”:可以经销佛教道教用品、艺术品和出版物,开展与其宗教宗旨、习俗相符的经营活动。也就是说,法物流通处、素餐馆,乃至一些佛道教文创产品,都是符合历史传统和法律法规的。

但《意见》同时要求,经营活动的收益用于佛教道教活动场所的自养、与其宗旨相符的活动以及公益慈善事业,即明确了佛教道教活动场所的非营利性质。

换句话说,就是这些场所的收入不能分配,不能落入个人口袋。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说,出售的佛教文化产品旨在向大众传播喜闻乐见的佛教文化,其标准定价应是成本价而不是为盈利。

治本

佛教道教的商业化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寺庙逐渐开始自负盈亏,就开展起了商业化活动。

此时,一批拿着钱的组织或个人现身,用“承包”或“入股”的方式换取了很多寺庙道观的经营权。

而在管理上,由于历史原因,佛教道教活动场所又分属旅游、园林、文物等部门管理,有的甚至形成三四个单位共管的局面。

多头经营、管理,就不得不面对多人分账的问题,增加门票价格、扩大盈利范围就成了必然路径,结果就是宗教界本身、信众和游客都意见很大。

一些 学者认为,佛教道教活动场所没有明确的法人地位,这是处于“弱势”地位的根本原因。

《意见》对这些弊端作出了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投资或承包经营佛教道教场所,组织或者个人捐资修建佛教道教活动场所,不享有所有权、使用权,不得借此干预场所的内部事务。

而《条例》则有了更为治本的措施,规定了法人资格的问题,明确提出,宗教活动场所符合法人条件的,经过一些程序,可以到民政部门办理法人登记。另外,还规定宗教场所财产归属的问题,寺庙观庵享有对 、集体财产的使用和管理权,以及对其他合法财权的所有权。

《条例》明年2月1日实施,僧人道士们终于可以肯定地说“这就是我的家”了。

让宗教人管理宗教地,更容易让各路神仙归位,还原宗教文化本身。出家人总不想自己的院子里总是熙熙攘攘皆为利,更不会让“车神”等“现代神”位列仙班。

不过宗教商业化问题利益相当纠葛,牵涉面广,这也是为什么《意见》需要12个部门联合来发,要想真正还佛门、道门一个“清净之地”,也许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我来给大家介绍下关于港股打新的流程以及相关的打新知识。在香港主要包括7个环节:递表,聆讯,路演,招股,公布配售结果,暗盘交易以及正式上市。

1、递表

确定上市日期之后,拟上市公司递交上市文件于联交所,提出上市申请预约暂定聆讯日期。

2、聆讯

上市聆讯时间没有确切时间,取决于保荐人对联交所相关问题的回复时间和质量。通过聆讯代表着离申购的招股日不远了,这个时候可以准备账户和资金。

3、路演

发行人与保荐团队、财经 予以配合开始一系列的股票发行宣传工作。

4、招股

公司会根据市场情况以及投资者的认购意向确定最终的发行价,同时全面披露招股书,我们打新投资者可以根据披露的信息确认打新的策略。

5、公布中签结果

公司会通过港交所发布配售结果,告诉大家,最终定价多少、公开发售认购超额多少倍、国配部分超过多少倍、有没有授出绿鞋、基石拿货占比多少等信息。

6、暗盘上市

暗盘交易就是在场外交易,没有通过港交所交易系统撮合,直接在券商内部系统实现报价撮合的交易。于新股上市前一个交易日,收盘后进行。

7、正式交易

成功定价及分配股份予机构投资者和散户后,公司股份便会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及进行买卖。在公司上市之后,股票价格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产生波动。

我们可以去明德资本生态圈了解一下港股的上市流程。明德资本生态圈成立20多年来,已与清华、北大、人大、浙大、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 高校结成战略联盟,向中小企业家及政府机构输入、传播资本思维和资本运作模式,成功策划设计30多家IPO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目前正在孵化IPO的企业有30多家,IGS上市公司主席200 人。

如果你还有有关港股上市流程的问题,可以点击下方的 咨询按钮,直接跟老师对话交流。

好了,今天关于“中概股双重上市还是二次上市?”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中概股双重上市还是二次上市?”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